鲁一桐:“自强之星”从来不是幸运儿,是习惯了孜孜以求
2019.11.22
在2019年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上,她作为“泰山杯”全国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代表发言。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曾连续三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019年省级三好学生、河北省“冀青之星”、校级“自强之星”;第六届“泰山杯”全国影像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单项一等奖。撰写的综述《医学人体解剖教学改革进展》刊登于省级核心期刊《河北医药》。
鲁一桐的家乡是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个小乡村,父母都是纯朴的农民,靠种地供她和弟弟读书。2016年,她梦想成真,从小乡村来到了这个充满知识和温暖的河北医科大学。大一开始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岗,大二又主动申请进入智能医学影像实验室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但精神世界却从未贫困,她努力学习,坚信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
2019年她获得了“自强之星”荣誉称号、省级三好学生,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泰山杯”全国影像技术技能大赛中,她所在的团队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而她在单项比赛中取得了99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谈及这几年来的感受,她最想说的就是感谢。感谢学校的资助和老师的关怀,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去专注学习;感谢学校搭建参加技能大赛的平台,让她有机会展示风采。在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感谢老师们的倾囊相授与无私奉献,让她有所启迪,开启自立自强的人生篇章。
初入校园时,她也是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懵懂学子,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深刻认识,会因各种各样的机会和潮水般涌来的信息而感到迷茫,也常希望尽可能多地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大一时还曾因兼顾太多课业和社团任务,在原本很有把握的英语竞赛中过早被淘汰。她说,是名誉班主任教给她要去做减法,促使她认真思考自己最热爱、最渴望的是什么。学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使她幡然醒悟,老师们一心扑在学科发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的工作态度令她动容,而她也逐渐认识到影像技术专业是现代化精准医疗的前提,就这样坚定了在求学道路上的信心,并且脚踏实地,风雨兼程。
提及对校园的感受,她说,闲暇时光环顾校园,一草一木也能那么可爱,冬日食堂,暖心坐垫也让人感到无比温暖。为了让同学们共享资源,校际公交车开通,两校区一卡通通用,智能医学影像实验室是她科研的启蒙,现代化的图书馆是她迸发灵感的天地。
说到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她最大的感受就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课业愈加繁重,课程以外的竞赛、科研越来越多,长时间的高压学习与保研的压力也会使她焦虑不安,每当遇到困难时,辅导员老师总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她最暖心的关怀,而学业导师则身体力行教给同学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无便车可搭,要感受过程的波折,要承受问题的冲击,要接受瓶颈的考验,更要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编织梦想。
一个学生,三个老师,三年多的校园时光,总有这“三位老师”在身旁,为同学们保驾护航,撑起一片光明的未来。
如今回头凝望求学的漫漫长路,回想起无数个笔耕不辍、埋头苦读的夜晚,她才明白,没有一堵南墙会白撞,没有一声叹息会不留回响,穿上洁白的圣衣,就意味着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力量,就要时刻准备着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骊歌即将唱响,现在鲁一桐已被推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她将不忘母校和老师的温暖,回报母校,回报社会,为祖国医学事业、人类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