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奋进路 喜迎党代会丨奋力推进学科建设,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24-12-14   浏览次数:0

承上启下谋新篇,同舟共济开新局。中国共产党河北医科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为全方位展示我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立德树人、改革发展等方面呈现出的新局面及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特推出“回眸奋进路 喜迎党代会”系列报道,以此激励全校党员干部、广大师生以饱满热情迎接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凝心聚力向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医科大学建设目标迈进,积极助力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学科运行机制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制定出台了《河北医科大学学科负责人管理办法》,聘任学科负责人,同时各学科设立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形成相对完整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构建现代化学科体系。2021年,全力完成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学科提档进位。

ESI学科水平大幅提升,前1%学科由3个增加至6个,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相继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省级“双一流”学科建设成绩优异,临床医学、法医学进入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第一梯队,临床医学获批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2021-2025年)优先支持学科,法医学获批重点支持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和药学获批重点培育学科。

学校ESI学科水平大幅提升,前1%学科由3个增加至6个

实施临床医学创新研究团队支持计划。以高水平基础临床研究项目为依托,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累计资助74个临床医学创新研究团队。两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9项,省级科研项目83项,发表中科院一区论文76篇,省级科技奖励6项。实施临床博士后科研激励计划,资助13名临床医学博士后,资助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中科院分区一区文章3篇。

统筹优势资源,创新平台取得长足发展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科研平台重组和变革。优化创新平台结构布局,确定具有引领性、协同性的主攻方向,推动大科研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医学科研数据中心建设,提升科研公共服务能力。学校获批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新增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各1个和69个省级科研平台。同时,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神经与血管生物学”、“临床神经病学”均通过了教育部评估。

多措并举,医学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鼓励、支持全校科研人员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省“双一流”学科,积极开展医药卫生健康领域的关键性科研攻关和重大科学问题探索。学校与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了“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精准医学联合基金”、“厅校会商专项”,与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设立“恒瑞河北创新发展医学合作计划专项”。2019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千余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约2亿元。其中,国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大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2项、联合基金项目5项。科技奖励位居全省前列,丛斌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2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新增省部级奖励159项。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刊发论文数量持续攀升。

校地产学研融合共生,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

以地区社会经济需求和学校技术研发优势为导向,加大“产学研用”融合力度,与石家庄市政府和多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健全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学校成为河北省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之一,并加入河北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河北省体外诊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机构,与华大基因等三家单位联合获批“河北省母婴基因与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选配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团助力基层企业开展科研攻关;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万余件,合同金额约1亿元;直属医院开展临床药物和医疗器械的I/II/III期临床试验,获得立项经费超过6亿元;高价值知识产权转化35件,约1200万元。

汇聚多方力量,人文社会科学不断壮大

汇聚医学人文研究力量,加强医学人文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强医学教育、健康卫生领域的政策和实践问题研究,构建医学人文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校获批省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134项,累计获得总科研经费614万元。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产出丰硕,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获第十七届、第十八届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科技人才政策联动,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潜力

以建设“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为抓手,持续推进科技、人才政策联动,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2019年以来,新增河北省燕赵青年科学家2名,河北省创新群体3个,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河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学校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华大基因等深度开展科技人才培养战略合作。自主设立“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托举培育计划”和“人文社科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并联合省外专局设立“医学创新卓越人才国际交流计划”,加大青年人才培育力度。